經典文學作品,都是時代足跡和社會生活的精神寫照。那些被普遍認可、引起強烈反響的紀實文學,大多是反映波瀾壯闊重大事件或工程的弘揚主旋律的作品。并非是“題材依賴癥”使然,而是文體的特殊性以及受眾選擇和思維習慣等因素疊加所致。
近讀厲彥林刊發在2020年《人民文學》第七期的紀實文學《延安樣本》,就是這樣一部熱切關注現實的“宏大敘事”。脫貧攻堅是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反映這一世紀壯舉的作品不知凡幾?!堆影矘颖尽返莫毺卦谟谧骷覍⒂^察的目光投向了中國西部,聚焦于延安。
延安集多種符號于一身,舉其要者,既是人們景仰的革命圣地,也是聞名于世的貧窮之地。貧窮的噩夢如影隨形地糾纏,千百年來難以擺脫。面對漫長而苦澀的歷史和堅硬而坎坷的現實,延安脫貧攻堅的艱巨性、復雜性、典型性和特殊性亙古未有、獨一無二,既是觀察中國脫貧偉業的絕佳窗口,也是對作家文學功底和文化底蘊的挑戰。這樣的寫作冒險,彰顯了作家的責任心、使命感和擔當。目光的投射是書寫的角度,更是思想的高度。
作家滿懷崇敬和深情,以熾熱的愛心、深廣的憂思、豐沛的想象和嚴謹的理性,歷史地、全景地呈現了延安脫貧攻堅改天換地的宏偉壯舉,書寫了壯懷激烈、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無論是對歷史沉浮的鉤連辨識,還是對現實生活的感同身受;無論是對黨和國家領導者頂層設計的簡潔描繪,還是對人民群眾喜怒哀樂的細致刻畫,無不閃爍著家國情懷與美好理想的光芒。創作的激情,仿佛名動天下的安塞腰鼓,激動人心的節拍合著作家的心跳。
《延安樣本》以慎密的思辨力,準確地勾勒出中國脫貧事業創新發展的方略圖。習近平總書記心系延安,強調黨的領導、精準方略、社會動員、激發內生動力等基本著力點,拓寬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理論,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文章就為什么扶、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等幾個“靶心”問題加以精辟論述,列舉出黨和國家出臺實施的一系列中長期扶貧規劃,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精準扶貧,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扶貧開發道路。中國的脫貧人數占全世界總數的3/4,靠的就是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和組織優勢。文章揭示了脫貧事業之所以能夠取得決勝的中國道路、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源泉所在。作品不僅熱情洋溢地謳歌了黨的英明領導和人民堅持不懈的頑強斗爭,而且描繪、論說了延安脫貧攻堅取得偉大成功的“密碼”。這是延安脫貧攻堅的“密碼”,也是中國脫貧攻堅的“密碼”,更是世界脫貧攻堅的樣本?!堆影矘颖尽穼v史的縱深感和現實的厚重感水乳交融,視野開闊,思接千里,呈現出厚重大氣的格局和英雄豪邁的氣象。
漫長的時間鏈條貫穿于全文,從藍田猿人的生存狀態到“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均有著筆,濃墨重彩描繪的是近百年來延安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勞苦大眾的掙扎與奮爭。只有吹響了脫貧攻堅號角以后,延安才發生了真正的巨變。昔日連綿不斷、令人絕望的塬梁丘峁,神話般地變成了蓬蓬勃勃、果木飄香的綠色家園。
作品沒有單純地還原歷史,而是注入了跌宕起伏的命運感。秦漢及其以前的黃河流域林木蔥籠、人丁興旺,有唐之后統治者窮奢極欲,伐木毀林,才使延安的大地千瘡百孔、貧瘠荒蕪。歷史雄辯地證明了,只有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英雄人民,才可能把“黃土高坡”變成“綠色延安”,才能完成功在當世、澤被后代的千年大計、百年大業。
由于題材重大,線索眾多,人物與事件交織,作品摒棄了呆板而固化的線性時間敘述,而以“主題”結構全篇,融匯倒敘、插敘、閃回和雜糅等手法,使每個歷史節點均與相關的現實隨時隨處地“咬”合在一起,改變了簡單分割時間的陳舊面貌。
作品高屋建瓴地描繪了人類從石器時代、鐵器時代、機械動能時代到網絡時代一路前行的步伐,令人信服地得出了人類的文明史就是脫貧史頗具創見性的結論。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框架里,重點建構的是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旅,而延安則在聚光燈下。
延安曾以博大的胸懷成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其后又成為抗日戰爭的根據地和走向革命勝利的發祥地??梢哉f,沒有延安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延安的脫貧是黨和國家對老區人民的莊嚴承諾,也是“不忘初心”的剛性兌現。作品在人類文明、民族革命和延安精神,在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宏大交響中,奏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作家在設計主題立意時,站在了人類生存困境的高度,在“世界難題”的大背景中,展現中國特別是延安的脫貧攻堅。延安的脫貧與江西井岡山、河南蘭考、貴州烏紫和赫章等脫貧重點區域,雖有共性,卻又均具個性。通過對比和展示,拓展了表現的寬度和廣度,也深化了作品的重心和主題思想。
作品以夾敘夾議的完美融合見長。敘事行云流水而又激情澎湃,議論則風生水起,充滿知性和理性。無論是掌管著衣物大權卻被活活凍死的紅軍軍需處長胡軍,還是一輩子孜孜矻矻種樹不止的延安農民張蓮蓮,數以百計真實而飽滿的人物和故事仿佛綴滿蒼穹的繁星,不但折射出革命和脫貧的艱辛以及群眾的力量,而且使作品遼闊、厚重、好讀、耐讀。作品的議論,幾乎涉及中國脫貧偉業的方方面面,且多有洞見、銳見和灼見,如關于貧窮的固化和代際惡性傳遞鏈、脫貧的中國標準、“人類不是萬物的主宰,只是茫?;囊爸幸恢曛瓯拔⒌男〔荨钡鹊?,成為作品發人深省的亮點。大量準確的數字運用,增強了議論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這樣的數字不但有溫度,亦有重量。文本中引用了諸多馬列主義、經典作家和毛、鄧等中共領導人以及經濟學家的論述,立足于精神高地,富有理論色彩。穿叉于行文中的知識性敘寫,如大規模的延安移民、山川河流的地理變革、黃綿土的形成等知識性文字,以及關于經濟學、哲學、社會學、文學、藝術、神話等多門類名言雋語和精彩論述,顯示了作家廣博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充分的寫作準備。稱《延安樣本》為中國脫貧的“小百科”,似不為過。
《延安樣本》以無可爭辯的事實,證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和必要性,揭示了中國脫貧的成功密碼,那就是習總書記所講的:“貧困地區發展靠什么?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只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闭怯辛诉@個千金不換的“密碼”,才喚起了中國人民的磅礴偉力,才創造了脫貧事業的中國奇跡,而作為中國革命圣地的延安,在全面決勝小康路上的浴火重生,再一次迎來世界驚訝和景仰的目光。
作品的語言特別是議論,縱橫捭闔、汪洋恣肆,形成了金戈鐵馬、大江東去的個人風格。作家善于錘字鑄詞煉句,隨處可見“真正的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著眼淚向前奔跑”的“金句”,不同凡響的文字令人凝神沉思。
有光明自然也有陰暗,不諱美不隱惡是紀實文學的基本品格。在治理貧窮的過程中,一些官員懶政、怠政,講面子、走形式,“大呼隆”“大水漫灌”等思想和行為時有發生;一些脫貧對象目光短淺、消極依賴、自私而愚昧的行徑,作家沒有回避躲閃,而是冷靜客觀、真實嚴謹地予以反映。這些具有痛感的發現、分析和批判,具有強勁的詰難力量,不但反映了脫貧工作的難度和曲折,也折射了大變革中人性的明滅搖曳,體現了作家的社會良知和勇于探索的憂患意識。
如果精益求精,我個人認為,作為長篇紀實散文,人物語言的生活化和個性化亦有強化的空間。主題演繹過程中的含蓄、內斂、節制是優秀文學作品應有的素質,當然也應包括紀實散文。
作家本人出生于沂蒙老區,對貧困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表現脫貧偉業有著發自內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他曾多次前往延安,采訪了不同類型的人物,還有參觀、座談和電話交流,在強烈的現場感中,作家認識、感受、思考,無數的信息紛至沓來,眾多的人物鮮活地縈繞于腦際心間,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呼之欲出,作家已經欲罷不能,于是奮筆疾書,終于于2020年中國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完成了這部撼人心魄的力作。
此時,安塞腰鼓鏗鏘有力的鼓聲,還在作家的心中激蕩回響吧?
詩以言志,文以載道?!堆影矘颖尽妨⒁飧哌h,主題鮮明,文辭優美,深刻雋永,藝術地再現了消除貧困人口的中國經驗,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期全民決勝小康戰斗中的昂揚斗志和必勝信心。成功地塑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延安人民艱苦奮斗、百折不回的延安精神。這種精神堅不可摧,越挫越奮,它將薪火相傳,彪炳歷史,啟迪后人,燭照未來。
《延安樣本》是一篇思想內涵極為豐富、藝術表現頗具特色,值得深入品讀的佳作,也是近年來紀實文學的新收獲和新成果,在催人砥礪前行的同時也將獲得閱讀的美感。